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習慣,俗話說得好:“習慣成自然”。習慣就是一點一滴,循環往復,無數重復的行為動作養成的。從小養成的一個好習慣會讓你一生受益,而一個壞習慣會使你抱憾終生。好的學習習慣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過程、學習質量、學習效果及一生的幸福。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我們每天大部分的行為都是出自習慣的支配,可以說,幾乎在每一天,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是習慣決定了你的人生價值,前途未卜之時,習慣就是你的方向。在成敗的毫厘之間,習慣決定一切!
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不僅與學生的智力有關,更重要的還是與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關。所以俗話說:“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好習慣。”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熱愛學習這一點很多家長都會忽略,但依我看來,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因為無論有多少種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以這個為基礎的,對于孩子來說,他任何一種行為習慣都是受父母所潛移默化的。打個比方,如果家長非常喜歡看書和寫作,經常買書休息的時候經常帶小孩去圖書館看書、借書,平時在家里也會寫寫東西,久而久之,孩子受到這種熏陶,也愛上了看書和寫作。
2、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未來學習的原動力,只要孩子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那么,家長如何去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首先,我主張多表揚,少批評。小孩對于事物都會比較好奇,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當他在
∏常生活中遇到一開始不懂的問題,但經過家長提示之后,他會利用學過的知識自己解決,在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借此機會多表揚他,同時問他是否從這件事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如果他給出肯定的回答的話,那孩子的腦袋里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神經鏈接:因為學到的知識可以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快樂。
其次,我提倡平時多與孩子做一些小實驗、小游戲,讓他通過自己動手來親身體驗學習的快樂。家長可以買一些關于科學小游戲的書作為參考,并且一起參與游戲過程,對于簡單的小實驗家長只需在一旁做觀眾給予支持,而對于稍為復雜的實驗就應該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與他共同完成。如此一來,不但激發了孩子對于科學知識的探索興趣,而且還增進了親子關系,可謂一舉兩得!
3、培養主動的學習方式。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表現出非常的緊張,但是有時往往適得其反,孩子的成績總是上不去,究其原因,其實就是這些家長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已不知不覺讓孩子感覺到不是他自己要學習,而是家長要他學習。也就是說在孩子的潛意識里覺得我學習只是為了家長而非為了自己,所以學習起來就會沒有積極性。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孩子主動學習呢?就拿寫作業來說吧,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作業是否能完成也是你自己的事,所以從今天起,請你放學后主動到房間里寫作業,做完之后自己檢查,然后再告訴我就行了”。剛開始天孩子可能不一定很快養成習慣(這取決于孩子的個性差異,有的可能一兩天就不用家長再提醒,有的可能要多幾天有的甚至要更長的時間),但是只要家長能持之以恒,在孩子主動學習的意識形成后,自然就從寫作業逐步延伸到學習的其他方面了。
4、培養樂于閱讀的習慣。
書對孩子的影響實在不可低估,因為書不僅教給他知識,帶他認識世界,還對他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性格發展都有正面影響。良好的讀書習慣,將使他終身、受益。其實,培養一個愛好閱讀的孩子也是有法可循的:很多家長們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都會睡前給他講故事,但上了小學就不要再用這種被動接受的方式了,要讓他自己看書,即使碰到一些不認識的字也不要緊,因為他可以在看的過程中通過前后文理解意思,以后,當他在看書的過程中碰到這個字的次數多了他自然就認識了。還有就是,圖書館和書店一定要經常帶他去的,因為這兩處地方都有一個很好的氛圍,除了有大量的書讓他選擇之外,最重要的是讓他在不知不覺當中形成看書的好習慣。
5: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還有勞動、文娛活動、體育活動、交往等方面的內容。學生應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學習計劃,并且應該有按計劃進行學習的習慣。計劃可以調整,但不可放棄。計劃應該包括每天的時間安排、考試復習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安排。計劃要簡明,什么時間干什么,達到什么要求明確了,這樣的學習就會有的放矢。
6: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有些同學,學習“磨(洋工)”磨得厲害,平時看書作業,心不在焉,算算時間到是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沒有形成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學習,應該速度、質量并重,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一定數量的任務。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要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學們應該記住,一旦你坐到書桌前,就應該進入適度緊張的學習狀態。每次學習之后,要評價自己做得如何,必要時要得到老師及家長的督促。堅持下去,就能形成專時專用的好習慣。做到該學時學,該玩時玩。
7:獨立鉆研、善于思考的習慣
學習,最忌諱一知半解。要想學習好,必須養成獨立鉆研、善于思考、務求甚解的習慣。首先,應該學會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習慣于跟著老師一節一節的走,一章一章的學,不太注意章節與學科整體系統之間的關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其次,應該學會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習最忌死記硬背,弄清楚道理更重要,所以不論學習什么內容,都要問為什么,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再次,應該學會發散思維,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在學習中我們應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系,不要孤立的對待知識,養成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有意識地去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
8:自學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主動查閱工具書和資料,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后聯系,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9:合理把握學習過程的習慣
學習過程包括聽課,預習,復習,作業等多個環節,只有合理把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養成專心聽課的習慣。如果課前沒有一個“力求當堂掌握”的決心,會直接影響到聽講的效果,如果在每節課前,學生都能自覺要求自己“力求當堂掌握”,那么上課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
要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及時復習的優點在于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后發生的急速遺忘。根據遺忘曲線,識記后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漸緩慢下來。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復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復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要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忌在學習之后很久才去復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于重新學習。
要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作業是為了及時檢查學習的效果,知識有沒有記住,記到什么程度,能否應用,應用的能力有多強,這些學習效果問題,單憑自我感受是不準確的。真正懂沒懂,記住沒記住,會不會應用,要在做作業時通過對知識的應用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
學習中應當培養的優良習慣還有許多,諸如有疑必問的習慣,有錯必改的習慣,動手實驗習慣,細致觀察的習慣,積極探究的習慣、練后反思的習慣、書寫整潔、學習專注、用眼衛生、勞動習慣等行為方面的習慣。如:每天保持看書最少半個小時,讀書要大聲,有感凊,眼睛離書本一尺遠,握筆姿勢正確,學習時不開小差,書寫盡量做到不用橡皮擦等等。只有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才會變得輕松,學習的效率才會不斷提高。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最后呢,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要有充分的耐心,剛開始不要著急,要一點一滴去做,去堅持,只要不動搖,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學習習慣形成,這將對以后的學習成長有不可估量的好處。
另外對于存在著以下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孩子,必須幫助孩子一一糾正。
1、一邊做作業,還一邊吃東西或一邊看電視,一心二用;
2、沒有養成記事本記錄每天要做的作業題的習慣;
3、家庭沒有制定出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導致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沒有時間觀念,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4、在學習和做作業時,不認真,不專心,審題不嚴,書寫不工整;
5、缺乏自己整理書桌用品和收拾書包的習慣;
6、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總是希望老師、家長能告訴他怎么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