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不愛問老師,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父母對此必須弄清楚。有的孩子是“怕”老師;不回答問題是“怕”回答錯了被同學嘲笑或老師批評,或者曾經遭受過這方面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恐同癥”或“恐答癥”。
原因歸根結底在于好面子和自卑感強,為了不丟暫時的面子,寧可讓問題堆積起來。消除這一癥結的方法就靠培養自信心,所以,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提問,大膽走出第一步。此外還可以找一位孩子自己認為最親近的老師提出一些問題請教,慢慢鍛煉膽量,再過渡到間其他老師,以至習慣成自然。
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孩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
1、鼓勵孩子多提新問題而且要多問
2、我們不僅要盡力弄清問題,而且要找到幫助家長預防和解決孩子打游戲成癮的辦法。
3、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僅與學校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關,還與孩子的家庭環境有直接的關系。老師的教只解決了孩子“學”的問題,而家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做”的問題。因此,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僅在于學校,而且應有家長的密切配合。
4、老師們可能是最早發現問題的,不要把不上課的孩子孤立出來,而要通過小組活動來鼓勵他們
5、不要強迫孩子做作業,而要鼓勵孩子盡量做,如果問題總是不能解決請聯系老師尋求具體建議
6、她想提醒其他家長要對他們孩子的假日計劃留個心眼,要多問問清楚而不是孩子說什么就聽什么
為什么愛提問的人容易成功?
1. 人是被提問支配的
我們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所處的公司和所屬行業五花八門,渴望解決的問題也因人而異,沒有一個人的理想是與別人雷同的。
通過對那些“成功人士”的觀察,我們會發現,越是被譽為是被譽為“成功人士”的人,越善于向自己和別人拋出“優質提問”。也就是說,他們都具備很強的“提問力”。
2. 問題是行動的先行
正是這些內心里的提問控制著我們的行動。我們向自己提問,得出答案,然后采取行動。
實際上,成功人士大都不會滿足于一成不變的提問,他們會不斷努力,爭取每天都能向自己提出新的問題。因為他們知道,新的提問會促成新的行動,而新的行動則會導向成功。
3. 提問可以改變每個人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可能從年輕時就立志想當總經理,所以會不停地這樣自問:“如果我是總經理會怎么做”、“如果我是總經理會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即使沒到“是總經理”的程度,只論能否做好工作,歸根結底也是由“自己能在心里創造出多少有效的提問”決定的。
“提問帶來的發現”能在被問者心中喚起莫大的喜悅。當我們面對優質提問,靠自己獲得新發現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同樣的愉悅。提問終究只是契機罷了,完成發現的是自己。正因為是自己思考過的事,才能對發現有深刻的理解;正因為是自己想到的事,基于發現的行動才能成為自己由衷想做的事。
4. 提問還可以改善與周圍人的關系
“提問”這一交流手段的特征是,“提問者”與“被問者”易形成積極意義上的平等、對等的關系。其他交流手段,比如“指示、命令”,通常是上位者對下位者使用的。也就是說,這種交流有個前提,即存在明確而固定的“上下關系”。
與之相對,提問者與被問者能夠迅速轉換立場。提問具有令對方“不假思索就開始思考”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