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雕塑藝術(3-8歲)
在學習中,通過運用陶土、超輕黏土、紙黏土、報紙、瓦楞紙、鋁線等各種媒材,通過揉、捏、堆、拼貼、組合、平面浮雕制作等聯系,提高孩子的小手肌肉與眼腦相協調和發散思維的能力,達到益智健腦的目的。讓孩子在進行360度全方位觀察的同時,提升多角度觀察能力,突破思維定式,增強空間感以及想象能力。
雕塑的特點:
一、雕塑藝術更加凝練、集中、概括
雕塑作品是一種三維空間的實體創造,它較其他門類的藝術更加凝練、集中、概括。這使得觀賞者不僅可以通過視覺去欣賞,而且可以通過觸覺去感受作品的質感、量感和形體感,并把它和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一同欣賞,喚起觀賞者更多的藝術想象,產生獨特的審美效果。雕塑的實體性特點,讓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時,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視覺、觸覺感受力,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通道理解作品。如可以讓幼兒去摸摸雕塑的五官、感覺一下雕塑的肌理紋路,用手臂去量量雕塑的外圍,模仿一下雕塑的造型等以増強幼兒的參與程度和參與熱情,讓幼兒在充分的接觸中感受雕塑豐富的內涵,對雕塑有一種欣賞和熱愛之情。同時,應結合雕塑的周圍環境引導幼兒起欣賞,因為環境不同,雕塑的類型與意義不同,人們總是根據某一地方多數人的迫求和當地的人文環境來選擇雕塑的,結合環境來欣賞能讓幼兒更好地把握雕塑的內涵。
二、雕塑追求表現的單純性與精神內涵的豐厚性
這是由雕塑材料及雕塑本身的特性決定的。它不能像繪畫、小說、戲劇那樣表現人物動態的行為、人物間的復雜關系和巨大的生活場景,雕塑的造型必須具有凝練性、概括性,必須舍棄生活現象中大量的偶然細節,選擇最有特點的、最典型的動作和表情加以表現。由于雕塑是靜態的空間形象,是“凝固的舞蹈”,它雖不易表現對象的活動過程,但卻選擇對象最典型、最有表現力的瞬間進行刻畫。這種瞬間不僅是運動的靜止、時間的停滯,而且是時間的濃縮,是運動后的聚合,它會給人的心靈帶來強烈的震撼。例如,雕塑《擲鐵餅者》刻畫的就是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雕塑選擇鐵餅擺回到最高點、即將拋出的_剎那,有著強烈的“引而不發”的吸引力。雖然是一件靜止的雕塑,但藝術家把握住了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達到了使觀眾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效果,成為后世藝術創作的典范之一。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時,也要抓住這一關鍵特點,要讓幼兒深切關注和感知擲者手向后甩起到最高點這一瞬間動作,幫助幼兒理解這是擲者預備動作和拋擲動作之間的一種過渡,它表現了投擲者的一種動態美,讓觀者感受到了運動精神這一內在美與運動體魄這一外在美的統一。
三、雕塑具有超功能的形體美和更純粹的表現力雕塑一般沒有背景,較難表現具有復雜情節或關系的場景,因而它很注重外部形象塑造的單純性,追求
"以形傳神”,體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雕塑追求以形傳神的特點,要求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時要格外關注雕塑的外形,通過觀察外形上線條、形狀及結構上的特點,盡量把握雕塑的寓意。當然,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主要以激發幼兒對雕塑的興趣和情感為主。在這方面,可以結合幼兒個體的發展水平運用不同的引導策略。
四、雕塑與環境之間的制約與重建性
與繪畫相比,雕塑與環境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繪畫一般用畫框來作為藝術與現實的界限,而雕塑一旦完成和置放,就成為與環境水乳交融的部分。作品的形態、內涵改變周圍環境的氛圍、意味,同時,環境也通過光線、物體陳設、文化氛圍而影響雕塑的表現力,賦予它更復雜的內涵。例如,借助周圍景物豐富雕塑作品的表現力是造型和環境融合的種方式。尤其是室外雕塑,晝夜晨昏的光線、天空、地理位置都會影響到作品的外形與內涵。如丹麥哥本哈根海濱公園的“美人魚”雕像,依坐在水邊的礁石上,倒影與天光成為雕像內涵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生活場景和文化場景也會給雕塑賦予豐富的內涵。雕塑是時代的產物,不僅作品本身滲透了時代精神而且與之相聯系的生活場景和文化場景也構成了作品的有機成分。如法國雕塑家巴托爾迪為紀念美國獨立而創作的“自由女神像”,在安置雕像之前,他親自前往美國考察選擇地點,并根據所選地的環境特點反復硏究雕像的高低大小,以達到最佳的和諧程度。優秀的雕塑作品可以提髙周圍環境的品位、文化品位,從而提高人的素質和行為。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總能將環境中的制約因素克服掉,甚至化被動為主動,將自身的功能和藝術價值最大限度地呈現給觀眾
北湖區第十七幼兒園(原匯雅國際幼兒園)位于北湖區興城路月形山公園對面,匯園雅居小區口,全園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戶外活動面積1000多平方米,園內面積寬闊,環境布置優雅美觀,大方舒適,設施設備配套先進。關注幼兒對知識和技能的興趣,讓幼兒在豐富且具有探索性、啟發性的環境中學會認知、學會合作。
我們的團隊:全體教職工以幼兒為本,入職前首先要求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對工作的責任心,對待每位幼兒都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以幼兒的需求為出發點,盡職盡責,把工作當做一種興趣,一種幸福,一種滿足,讓孩子們在愛的氛圍中健康快樂的成長。蹲下來講話,抱起來交流,手牽著手教育 。